重读雷锋日记,感慨万千。雷锋在入伍第一天的日记中记录:到达部队头一天,因乘火车时车厢里热,下车后着凉感冒了。下半夜,营长来查铺,见有的同志被子没盖好,就轻轻地给盖好。发现雷锋没睡着并咳嗽,就轻声问是否感冒?后来,营长连夜查铺两三次,发现雷锋一直未睡且咳嗽,就从卫生连叫来一位医生给其诊治、服药,怕雷锋冻着,又“脱下自己的棉大衣,还送来一床新被子,都盖在我身上”。雷锋写道:“我激动的泪水流湿了枕头,我真想掏出自己的心来献给党,我下定了决心,入伍了,一定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故事很简单,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不教之教胜于教。
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面临各种风险、各种诱惑的考验,更离不开宗旨教育、信念教育。但从教育的结果看,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单位在教育活动中,言教有余、身教不足,使效果打了折扣。
人是有理性的。这种理性,就在于能比较,会思维。比较能见真伪,思维可定取舍。比较能见高下,思维可定行动。如果一个人,说归说,做归做,如“两面人”一般,很难让人信服、让人效仿。这样的人,虽吐辞为经,却难以信世;虽袭法古制,却不足以劝民。至多,被称为演讲明星、作秀模范。
“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教,不见得都刻意为之。有一种教,不表现在言上,而表现在行上;不表现在专项活动中,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雷锋日记中的那位营长,晚上到战士宿舍查铺,不是要开展什么教育活动,也不是要做给什么人看,而是责任使然,真情所至。正是这种不经意的举动,起到了“不教之教”的作用:让看在眼里、感在心上的雷锋,下定决心为人民服务。正是这个决心,决定了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成长为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的战士。
不教之教是一种自觉。这种自觉,发自内心,出自真情,无作秀心,有真为意。这种自觉,好似山涧小溪,有人无人照流;又如春天小草,有风无风照生。
不教之教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党性,见于行动。信仰不在嘴上说,而在身体力行;不在人不信,而在己不为。只有自己真信真为,才能感动他人、激励他人。
不教之教是一种自强。这种自强,强在靠自觉创造环境,靠自信优化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既可成人,也可败人。人,既受制于环境,又创造着环境。人的好行为、高风格如“无言之诏”,既感人又教人,既服人又化人。“不教之教”,让党的好传统、好作风,既显美于当时,又留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