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官方app(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群工作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
    发布日期:2012-03-26

      我们党是依靠群众起家的,坚持群众观点、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防止脱离群众最大危险、经受住“四大考验”的利器。领导干部要从党长期执政的高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做好基层群众工作。
      树立群众观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
      今天,尽管群众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不能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能变。当前,着重要化解“三个危机”、增强“三个力”。
      一是化解“信任危机”,增强公信力。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在个人诚信、商务诚信和政府诚信中,政府诚信处在核心位置,是一个风向标,一旦政府失去诚信,整个信用大厦就会倒塌。现在,部分群众对政府和干部存在“习惯性不信任”现象,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权威数据,常常面临社会公众质疑。说到底是在群众观上出了问题,主要是有些干部与群众想法不对路,说话不中听、不算数。长此以往,必将严重透支党和政府公信力。世界上一些政党失去政权,就是因为失去了群众信任,丧失了民意基础。对此,领导干部应保持警觉,牢记群众观念,增进与群众交流,切实对群众负责,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赖。
      二是化解“信息危机”,增强凝聚力。掌握基层实际,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在,在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屡屡发生耳目失聪、信息失灵、情况失察、决策失误现象。表面上看是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掌握,实质上是严重脱离了群众。浮在机关、远离基层,只会隔断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不可能掌握到真实情况;居于庙堂、高高在上,只会疏远与基层群众的感情,关键时刻群众就不可能跟我们站在一起。只有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切准群众脉搏,掌握社情民意,做到耳聪目明、情况熟悉。
      三是化解“形象危机”,增强亲和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的形象,代表的是党的形象。毋庸置疑,现在有的干部热衷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侵害了群众利益;有的对待群众态度生硬、简单粗暴,损害了群众感情;有的讲排场、比阔气,淡忘了群众疾苦;有的以权谋私、消极腐败,消解了群众信心,等等。这些风气败家祸国,涣散党心民心。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领导干部真正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正确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关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树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形象。
      牢固树立群众观就是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对党群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像舟和水、鱼和水、种子和大地、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等等,这些强调的都是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一是切实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既可以选择让你坐在台上,也可以把你赶下台,关键看有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作主人。古人说,“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群众的力量最强大,对群众心怀敬畏,才能获得支持拥护、站得牢立得住,如果忽略了群众,就会被群众所抛弃。毛主席说,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领导干部要有把群众当先生来请教的胸襟,放下架子、甘当学生,决不能忽视群众的智慧。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善于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
      二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幸福。人民幸福是共产党人的根本追求。《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年,浙江省委提出要努力实现“物质上共同富裕、精神上共同富有”,这是对幸福的诠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领导干部的重大政治责任。任何时候,都应该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自己的艰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马克思曾说:“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领导干部都应做一个最幸福的人。
      三是站稳群众立场对群众负责。群众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处理问题,立场不同结果就大不一样。从这些年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看,许多都是由小问题小矛盾逐步演化为大事件大冲突,分析原因都有群众立场问题。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只要真正站在群众立场上处理问题,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实上,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就是因为转变了立场,做到了对群众负责。领导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用群众的眼光、多从群众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绝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
      树立群众观要求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不直接,缺乏与群众的直接交流,这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联系服务群众,重在“直接”、贵在“经常”。
      一是多攀些穷乡亲,直接联系普通群众。普通群众、困难群众最需要关心,只有与他们交朋友、常联系,才能真正了解民生疾苦,体验群众安危冷暖,增进彼此深厚感情。省市县机关都要建立健全基层联系点,各级领导干部每人结对联系一名以上普通群众,与群众建立人对人的直接感情,以保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最直接最紧密联系。工作再忙,也要经常深入联系点,深入结对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虚心听取意见建议,积极提供直接服务。
      二是勤下基层蹲点,直接掌握第一手情况。“蹲点”好过“跑面”,真正蹲下去、深进去,才能听到真话、了解实情、承接地气。领导干部要广泛开展蹲点调研,下去后做好六件事:其一谈一谈“心里话”,与基层干部群众拉家常,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其二听一听“数家珍”,及时发现总结基层新鲜经验、先进典型;其三点一点“当局迷”,帮助基层理清工作思路,开阔工作视野;其四促一促“落实难”,努力疏通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提倡到基层召开现场推进会;其五帮一帮“挠头事”,力所能及地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其六提一提“精气神”,从基层实践中获取创新灵感,从基层干部身上学习奉献精神。要特别注意到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矛盾问题多的地方去蹲点,越是到这些地方去,越能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体验群众酸甜苦辣。
      三是树立阵地意识,直接把群众工作做到网上去。网络是一个新的重要舆论场,也是一场空前的民主浪潮,它就像一把“空椅子”,你不去坐别人就会去坐。领导干部要主动学网用网,特别是学好用好微博,提高执“网”能力,打好网络主动仗。加强与网民互动交流,多从网上倾听群众声音,尽管里面有骂声、不中听,但我们应该有这个胸襟和雅量,网上骂总比上街强。坚持“网上问题、网下解决”,对群众通过网络、微博反映的合理诉求,应尽可能予以解决。对待网络舆情要有敏感性,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引导、第一时间处置。鼓励各级各部门开官方微博,提倡干部个人开微博,努力建设政务微博联盟,打造“微政府”。
      四是坚持重心下移,直接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在手上。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扎根在群众之中,是做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领导干部要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基层、力量沉在基层、指导下到基层,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作为基础,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切实抓好后进村集中整转,夯实群众工作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加强以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大财政对基层党建的投入力度,办好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树立群众观要提高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当前社会思想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各类利益矛盾关联度大、交织性强、影响面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既要坚持有效管用的老办法,又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一是运用公开的方法。任何事情一公开就透明。现在,党群干群之间的一些矛盾,往往是由于信息不公开、不对称引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实质上是一种改革,大家容易接受、风险小、不花什么成本,实际效果好;公开实际上是引进了约束监督机制,让干部置身“玻璃房”里工作,有利于权力规范运行。现代社会,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公开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在于行动;不能摆花架子,而在于实质内容。凡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都应该公开。
      二是运用民主的方法。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要求。发扬民主的过程,本身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近年来,浙江省基层创造的民主恳谈、民主听证、党代表工作室、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是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有效探索。毛主席说,“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倒台。不让人说话,自己就难免有一天会倒台。”我们要主动适应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话有人听、有事能解决,紧紧依靠群众做好工作。
      三是运用法治的方法。现在,群众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都很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既要强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同时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做好群众工作。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越是群众关心、越是事情重要、越是矛盾突出的问题,越要坚持依法办事。要加强普法教育,积极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合理诉求。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