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做客人民网,以“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调控着力点”为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成思危指出,近期中国面临这稳增长和控通胀的两难选择,今年经济形势严峻,长远来看,如何做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需做到三个“外转内”,即外需转为内需,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性增长,外向型动力转为内向型动力。
面临稳增长和控通胀两难抉择
成思危分析,近期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稳增长和控通胀方面面临着两难抉择,要想稳增长就可能要放松货币,要控通胀就控制货币。所以这两个之间是一对矛盾。但是现在看起来,降息、放松货币,希望能够刺激经济上升的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通货膨胀倒是前几个月是下来了,但是,通货膨胀下来也表示经济增长情况不好。所以,现在看来,8月份PMI跌到50以下,通胀率稍有上升,这个情况近期来说还是这一对矛盾。但是长期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今年究竟能否“保8”?成思危表示,实际上“十二五”计划里,我们的指标是7%,去年是9.2%。今年经济形势看来比较严峻,去年全年9.2%,一季度9.1%,二季度7.6%,今年平均上半年7.8%,已经是在8以下了,下半年的情况还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成思危认为,稳增长的提出本身就不是为了“保8”,没必要强调“保8”。
过度依赖投资就是饮鸩止渴
有网友指出,我们总是在遭遇危机后,习惯性地依赖政府投入,上一些大项目来应对,而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可能会严重伤害中国经济。对此,成思危表示,过度依赖投资确实容易带来滞胀风险。
成思危说,投资在投入的时候是可以拉动GDP的,但是投入以后不能造成GDP的增长,就会造成要求新的投资,不然GDP涨不了。所以这样就会要求更大的投资,更大的投资就会要求更多的投入。如果越来越不能长,这个投资占GDP的比例就会不断地增加。这样当然积累起来,确实是造成滞胀的危险。投资在一定的幅度下也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就业,可以促进GDP的增长。但是如果过分依赖投资,就有点像打强心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有点像抽鸦片了,因为越来越上瘾,变成饮鸩止渴,这是必须要防止的。
三个“外转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胡总书记在7.23讲话中重申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成思危提出三个“外转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一个“外转内”,就是从过多的依靠外需,转向更多的依靠内需,特别是依靠居民的消费,第一要提高居民的购买力,让大家有能力来消费。第二,要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不会为了较高的择校费、看病贵、看病难等等原因来不敢消费第三,要通过创新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让大家愿意消费。要有新的产品、新的服务,让大家愿意消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才真正能够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
第二个“外转内”,就是要从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性增长,必须要依靠内涵性增长,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环境成本,节能降耗等等,来靠这些,比你靠投资来增加外延性的增长更重要。
第三个“外转内”,就是外向型动力转为内向型动力。什么叫外向型动力,就是靠政府的补贴,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等等,这是外部的动力。什么是内部动力,依靠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企业要把职工当成企业最宝贵的财产,没有一流的职工就不会有一流的企业,所以,企业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不是想着裁员来保,而是应该想着怎么能够把职工保住,能够提高整体职工的素质,能够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应对困难。所以这个是内生性动力非常重要的。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发展教育,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水平,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没有教育,靠培训来提高职工,也是短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