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先哲亚里士多德在几千年前就一语道出城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也是中国农民最为朴素、最为直观的中国梦。
城镇化梦想承载了农民千百年来的追寻,而今,中国城镇化的大幕已经开启,城市向亿万中国农民敞开了大门。城镇化的梦想从未像现在这样触手可及,城镇化的步伐从未像现在这样铿锵坚定。
一、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而对亿万农民来说,因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长期积存的差距,多年来只能眺望着城市繁华的背影而独自唏嘘。
但梦想不因时间而消磨,相反,等待越漫长,对梦想的期盼就越强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城镇化不但基于现实需求的考量而具有客观紧迫性,而且,因经济基础的具备而充满主观自觉性。城镇化梦想,成为实现三农中国梦的重要载体,被寄予厚望、被赋以重责。
当前,我国在土地、户籍、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二元结构依然突出,成为横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途中的巨大障碍。而城镇化与人口、财政、区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命题密不可分,在城镇化这一主题的串联下,有利于推动中国全方位的改革和进步。其中,最受关注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必然走在前端;对促进农民增收最大的难点来说,融入城市的农民依靠工资性收入和日益完善的保障机制,生活水平也将获得大幅度提升。因此,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当前,中国经济低成本扩张时代面临终结,人口红利出现递减,长期以投资为驱动的增长也不可持续。而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我国每年有1000万人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些人进入城市后,将在就业、消费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拉动力。因此,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为主要载体扩大内需,充分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是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战略重点,而且,中国城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规模和潜力,无论在长期性、战略性、时代性上都具有巨大的转折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农民一家一户进行耕作,既限制农民收入的提升,也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升级换代。而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民有了新的出路和广阔的空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来说,他们有条件占有更多的土地资源,也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生产,使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大机械作业等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的收入贡献率大为提升,这是我国农业升级换代、走向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梦想必将超越现实,但是实现梦想的路径必须依托现实。实现三农中国梦,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重要路径之一。
城镇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英国人自1800年开启了城镇化之路,城镇化率由26%提高到75%,用了100年的时间;美国人从1890年开始,城镇化率由35.1%提高到73.6%,用了80年时间。
在城镇化过程中,有探索、有曲折,有经验、有反思,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受几千年农耕文化熏染、具有特殊的现实国情的国家来说,城镇化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既充满希望也面临风险。
2010年的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终于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5月,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办,而当年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0%,城镇化“看上去很美”。
然而,在城镇化大步奔跑向前的时候,人们却发现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被远远甩在身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农民“被上楼”,“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大量出现,社会贫富差距接近警戒线,生态污染日趋严重等等。
中国城镇化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从顶层设计者到基层实践者,从专家评论到媒体观察,无数有志之士在探寻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然成为共识。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在人类探索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国家由于资源丰富、农村人口本来较少,大多走的是一条财政高投入、大量占用土地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道路;与英美发达国家不同,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作为一个尚不发达的国家和三农大国,我国的城镇化不仅要权衡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上的效率与公平,更要预见到脱离三农发展实际、盲目推进城镇化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殊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上,必须建立在对影响因素的反复衡量中,决不能不顾我国国情特别是三农实际,孤立地就城镇化论城镇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其本身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一系列宏大而艰巨的任务被寄托于城镇化,但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推进人口的城镇化,不能让农民走出农村的同时真正融入城市,不能让“被上楼”的农民了却后顾之忧,那么这一切都根本无从谈起,不但如此,还极有可能造成新的社会不公、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出现新的经济问题,因此,决不能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简单地为城镇化而城镇化。
“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李克强总理对城镇化和中国城镇化之路寄予了厚望,也提出了要求。
三新型城镇化的设想是多样的,但无论怎样,其核心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能否托起“中国梦”,关键取决于能否真正解决和厘清几个问题,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深层路径内涵。
在“新型城镇化”字典里,“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推进“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围绕人的城镇化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证、地、钱。
证,即户籍上的城镇身份。“我们走出了农村,却还没有进入城市。”一位农民工的感叹言犹在耳。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城乡居民权利同等化步伐,在逐步剥离附着于户籍的各种福利、使户籍还原为户籍的同时,探索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实现形式和途径。中国有2.6亿农民工,他们为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应只存在于城镇化率的统计数字中,而应真正为城镇认同和接纳。
地,即土地制度改革。从农民手中拿走土地要公平、公正,并且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要坚决维护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为核心的土地权利,无论他们是进入城市还是留在农村,切实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要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大幅提高现有农村土地的征收补偿标准,将土地收益更多地让利于农民,让失地农民有更多的利益保障。
钱,即产业支撑。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道路来看,城镇化需要有坚实的产业和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美国的许多城市和小城镇都是围绕企业发展起来的,如西雅图的林顿镇是因为波音公司而出名;硅谷是因为高科技企业云集而出名。相反,反面教训也很深刻,如一些国家大力开展城市化建设,而进城农民却无业可就,在城市边缘形成棚户区,形成了“城市化陷阱”。因此,人的城镇化要让农民进城以后有工作,有生活来源。
在我们这样一个三农大国,城镇化建设一定要与新农村建设和谐推进。要防止以城镇化之名肆意占用耕地、侵犯农民权益、危害粮食安全。按照现有的土地制度和比较效益,城镇化会对农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地和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产业,如果没有高强度的投入支持和政策保护,必将对农民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给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等带来重大压力。
城镇化的进程并不意味着乡村的消亡。中国乡村的作用,且不说她的巨大经济社会功能,仅从文化和情感角度来看,乡村也是绝大多数人口无法割舍的生命关联、不能舍弃的精神家园。同时,乡村的田园牧歌生活,也是人类生存方式多元化的一种方式和选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农民拥有进城梦的同时,也让城市人渴望乡村田园梦。
中国梦是人民梦,是为每个人创造实现梦想的平台,人民圆梦的努力终将汇聚成气势磅礴的民族梦、国家梦。对亿万中国农民来说,城镇化梦想就是关乎个人的中国梦,城镇化道路就是通往中国梦的康庄大道。城镇化正在由梦想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