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不论是在中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是在全省的国企改革实施意见中,谈及国企改革时最为核心的关键词都是“混合所有制”,您觉得中山的国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过程中表现得如何,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邵念荣:中山的国资国企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可以说是起步得比较早,如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全市179家市属国有出资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有90家,超过了一半,它所覆盖的行业包括供水、污水处理、能源电力、金融投资、物流运输等方方面面。不过,下一步再继续推进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包括国企和谁混合、混合的方向是什么、应该混合到什么程度以及混合的时机等等。
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进行混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企的控制力、竞争力,提高效率和效益。因此要选择优质的品牌企业合作,比如上市公司、百强企业等等,混合的过程就像找对象,讲究“门当户对”,不可以来者不拒。
其次,国企“混改”也要考虑国资“进退”的问题。提升国有企业的控制力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质量上。光有数量上的优势,可是它们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效益不好,这样也没用。应该有方向性地、有重点的,该进的进,该退的退。因此,改革要强调国有资本的战略方向和产业布局。
再有,混合的程度也很有考究,这个就涉及到国企的分类,竞争性、垄断性、公益性,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对策。公益性的企业未必要改变“混改”,垄断性企业要控股,竞争性的企业可以参股甚至完全退出。引进战略投资不能跟风跟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有时候好时机才能谈成好价格。
南方日报:中山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中完成了原有7家市属国企的合并重组成4家,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年,您觉得重组对于国企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改革的红利是否已经释放出来?
邵念荣:根据已经公开的数据,在重组之前个别市属国企亏损很严重。这有客观的原因,一些国企需要考虑社会责任,承接了政府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本身的造血功能也不足以支撑大的项目。但也有主观因素,例如合并前国企的管理成本总体偏高,内部结构也不是很科学,行政化色彩浓厚,企业家精神缺乏。
重组之后,首先在一定程度控制了和降低了总成本,一些债务问题也理顺了。经过了新一轮组织结构调整,效率有所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更加完善,考核指标更加贴近企业实际,竞争性企业的强调业绩,公益性企业注重目标任务完成,一企一策,针对性更强。
从整体来说,经过了合并重组之后的市属国企焕然一新,改革的红利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上也体现出来了,营业收入、总资产、净资产都较之前都有所增加。
南方日报:国企改革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邵念荣:关键是要理清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逻辑思路。我认为,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重要前提是把国有企业的分类做好。现在中山市属四大集团,哪个是严格意义上的公益性,竞争性,垄断性?这个很难区分清楚。一些公益性的企业,完全强调公共性,没有现金流和收入,基本没钱赚,就算开放了也不会有人愿意进来。如果是垄断性的企业,有政府价格管制,也要考虑到国民经济命脉和社会民生,要兼顾社会效益,不能随意进行混合,最好国有控股;如果是竞争性企业,完全可以面向市场,国有参股作为财务投资者就可以,不行就全部退出。
因此,接下来我们应该继续去审视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和功能定位,进一步做好分类改革。在做好战略布局的前提下,有了准确的定位,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总体上的考虑应当是切实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公众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国资发展的战略定位存量改革、增量拓展,在总体上实现混合所有制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国企,要确保国资委在产权和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有终极话语权,防止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