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特别是站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其中最大的亮点和重大的转变,就是鲜明地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管资本”的要义是从重视实物形态的“国有企业”转到更加注重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着力推动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这标志着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国企改革将在以市场化为取向的道路上迈出更具实质意义的步伐,进入了以国资改革为引领的新阶段。
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根本是打好资本运作“牌”,通过推动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证券化,一方面,切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脐带”,让国有企业完全地走向市场,成为公众公司,接受公众监管,使原来缺失的所有者归位,而政府不必再事无巨细地“管资产”;另一方面,让国有资产动起来、活起来,实现基础性、公用性、先导性作用的角色回归,为政府更好地“管资本”奠定基础。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不仅坚持了问题导向,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以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例,尽管多年来沈阳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尤其是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主要表现为股权多元化程度不够,所有者缺位与内部人控制并存,国有经济定位不清,国有资产流动性不强,监管体制过细过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形势一有风吹草动,企业生产经营又陷入举步维艰。根除国有企业这些“顽疾”,仅是修修补补已经意义不大,必须在股权多元化这个根子上想办法,逐步使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化国资改革,采取资本化、证券化的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绝佳的实践路径。
在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的实践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在改革的视野上,注重涵盖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推动国资改革首先得拥有资本。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人们会看到,越来越多以往不在改革一线的国有资产将要唱主角,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结合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地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进一步消除“多龙治水”的现象,从全口径国有资产着眼,不论资产大小,打破隶属关系,将每一分国资都纳入改革的大盘子中来,以便于在更大范围开展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进而实现整个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改革的模式上,注重集中力量推动国企整体上市。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实际是把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改造、体制机制调整与资本引进、产品结构优化组合到一起,既治标又治本。通过国资改革,可以用资本的手段解决单个企业突破不了的难题,能够整合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力量逐个做重点企业的“加减法”。所谓“减”,就是剥离“包袱”集中处理;所谓“加”,就是投入资金支持其开展新业务。一“加”一“减”使得企业亮点频现,会引来资本市场资金参与,给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形成正向循环,最终逐步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上市后,国有企业成为公众公司,政府就可以从管实物形态的企业中全面“抽身”,转向拥有和运作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企业受到更加规范的公众监管,但也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进而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政企关系。
在改革的目标上,注重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应当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等领域。实现这一目标,也要靠国资改革。过去,我们没有过多思考国有经济究竟应该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甚至认为结构调整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将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等同于国有企业的有进有退,在优化国资布局上没有做太多的“文章”。事实上,在布局问题上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国企为了自身的做大做强,往往只会在原有领域扩张,对现有产品换代升级,不容易主动进入国资更应该发挥作用的公用事业(2052.751, 16.18,0.79%)和新兴产业领域。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应该从微观企业层面跳出来,在国资层面设计、主导改革方向,明晰不同行业领域合理的国有股权比例,用资本化、证券化的办法提高国有资产的流动性,以资本的力量突破企业之间的壁垒,改变国有经济在原有领域不断“滚雪球”的发展局面,使其真正实现布局优化、战略转型,充分发挥基础性、公共性、先导性作用。
在新一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国有企业还要扮演重要角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还要进一步加强。这种加强是在深化改革中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目标必须要靠改革,而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不失为一个更具智慧、也更需智慧的战略选择。